<xmp id="k8cwu">
  • <nav id="k8cwu"><code id="k8cwu"></code></nav>
    2023年01月03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区新闻 > 经济开发区 > 正文

    请检阅!这是经开区30年“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本报记者 徐小龙 吴若雨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12   打印

      经开区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经开区黄河广场是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冯宝著 摄

      夕阳下,群众在经开区的公园内自在游玩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本报记者 张朝峰 摄

      今年8月,在疫情防控期间,经开区充分做好民生保障

      本报记者 张朝峰 摄

      经开区实行智慧化党群服务新模式 本报记者 徐小龙 摄

      三门峡经济开发区西区(西北部区域)产城融合规划设计图

      经开区风光优美,自然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本报记者 杜杰 摄

      请检阅!这是经开区30年“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30年前,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浩荡春风吹入三门峡,一群怀揣梦想的人,在三门峡城区西部,迈出了建区兴城的步伐;30年后,乘着三门峡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三门峡经开区”或“经开区”)“三化三制”改革的长风巨浪,新一代经开区人接续奋斗在“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高质量发展大路上。

      素纸绘蓝图,拼搏拓新路。30年来,经开区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从衣食住行到公共服务,从生活冷暖到乐业安居,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一路走来,每一件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在经开区发展中不断得到扎实回应,“幸福经开区”成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1 造人民之福 开拓发展坦途

      位居三门峡“北大门”,经开区人的记忆里,总有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以下简称“黄河大桥”)的影子。从1993年建成通车起,这座横跨豫晋两省、连通三门峡对外交流的大桥,从一个侧面,见证着经开区29年来的沧桑巨变。

      翻阅泛黄的“记忆图册”,时光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国道209线桥南引线还是简易的施工便道,作为市区主干道之一的黄河路,仅可通行至现在的向阳路(老甘棠路);从向阳街道向阳村口至陕州公园一段,只有一条乡间小路,路面窄、坡度陡,许多人谈起彼时骑自行车下坡胆战心惊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当时,崤山路也仅开通到大岭路一带,再向西则受4条大沟阻隔,陕州公园周边还是荒芜遍地。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经开区的先驱们“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奇迹般地修筑了人工湖(今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砚池)、分陕路、市场路、商贸路以及水、电等经济建设基础设施……

      1993年,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大桥题写桥名,豫晋黄河两岸人民终于结束了隔河相望、摆渡交通的历史。大桥通车,深刻改变了三门峡经开区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区位因素,也预示着经开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走上了快车道。

      在宏伟的黄河大桥上,多年来,前有防范“非典”的牢固卡点,后有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一桥设四关”的科学手段,2020年以来,经开区干部职工更是逐批“化身”防疫工作人员,多次昼夜不休地牢牢守护三门峡“北大门”,将人民群众的平安祥和生活紧紧护在身后,在栉风沐雨中不断向前、再向前。

      30年间,通过一次次道路建设和改造,经开区和主城区广大群众的日常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顺心。近年来,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开区道路“颜值”的提升也紧随其后。

      “2020年,城市‘北大门’国道209线两侧约10万平方米的景观提升改造工程高标准完工,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路走来,看到的是满眼景观、闻到的是馥郁芬芳。”9月30日,经开区建设管理部负责人介绍。

      如今,作为豫晋陕3省重要的交通枢纽,经开区道路交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国道310线横贯东西;国道209线、三淅高速、浩吉铁路连通南北……形成了高铁高速双十字、客运货运双中心的大交通网络,无论是便民利民,还是服务经济发展,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 谋人民之需 打造幸福家园

      乐业安居,民生所系。

      30年来,经开区人居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居民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随着城市发展、生活质量提高,流动人口多、居住设施陈旧的南关村、后川村的人居环境也亟待升级改善。2013年,南关村改造工程启动,到了2017年,后川村也迎来改造提升,随着城中村改造完成,广大居民回迁到新居,两个村近千户群众“住上新楼房、出门乘电梯”,崭新的美好生活如期而至。

      “南关村原来是经开区内一座破旧的城郊农村,如今已被高耸挺立的汉飞·世界城小区所取代。2017年,500余户南关村民回迁至明亮的新房,开启了城市社区品质的新生活。”9月29日,经开区向阳街道办副主任薛占民将经开区几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历程娓娓道来。

      眼下,经开区向阳村、三里桥村的建新拆旧工作正热火朝天地进行,随着2021年以来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推进,山前村、山后村村容村貌也得到根本改善。

      一幅幅事关民生福祉的“纸上蓝图”稳步转化为“现实美景”,土房土路的记忆,真正成了一去不返的“老皇历”。

      位于经开区分陕路的西苑小区建成已超20年,这是近年来经开区首批环境整治改造的老旧小区之一。如今,这里环境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物业管理有序,成为周边居民口中“小区虽‘老’,居住条件却越来越好”的标杆型小区。

      “安装电梯后,家里的老人上下楼和外出都方便了不少,群众居住品质有了很大提升。”位于经开区的税务局小区是全市首家成功加装电梯的既有住宅小区,提起加装经验,居民们坦言与经开区惬意的人居环境、政府部门的指导帮助密不可分。就在2018年该小区成功加装电梯后,全市第二、第三家成功加装电梯的城市既有住宅小区,也相继出现在经开区。

      “自纳入经开区管理以来,小区安防系统升级,墙体保温工程完工,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改造,物业管理还首次实现了居民自治。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安心,住得越来越舒坦。”9月28日,提起小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向阳街道甘棠社区器材厂小区居民自治小组组长李辉喜不自禁。

      30年来,经开区将改善辖区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作为答好民生答卷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一批新建养老院、幼儿园、农贸市场等民生项目投入使用,城市功能配套愈加完善,经开区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着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3 干“民生所盼” 为“民生所赞”

      “春天的故事”旋律回荡耳畔。1999年,在经开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宣告成立;2001年,三门峡市电力负荷控制中心大楼建成使用,成为当年经开区和三门峡市最高的地标性建筑;2014年,位于经开区的三门峡传媒大厦(现为三门峡天鹅城国际酒店)封顶,作为豫西第一高楼,成为三门峡又一座城市地标;2019年,一座名为“翊初”的巨型雕塑,在经开区环岛中央巍峨高耸,又迅速成为“天鹅之城”崭新的地标建筑……这片土地上,从来都不缺少令人瞩目的与时俱进元素。

      今年以来,经开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氛围热情洋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翊初”雕塑不远处的黄河广场上,市民或唱戏听曲,或闲坐游走,各守一份自在逍遥;秋高气爽、惠风和畅,约上三五好友,行至黄河岸边的婚旅基地,畅快游玩、聚会露营,处处是动人的欢快图景……时光流转,在经开区,也总有惬意的生活方式,为每一天充盈起鲜活美好的气息。

      近年来,走进经开区的大街小巷,“巧装城市街角”“造景聚情”的“口袋公园”,更让群众感受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城市生活新体验。

      经过巧思和改造,2021年以来,崤山西路两侧原本的封闭绿化带、荒芜区域,华丽转身成为一座座具备铺装浇灌地面、园艺照明设施齐全的精巧小游园。

      每当傍晚时分,五原路西段、市商会大厦东侧的公园内灯火交织,与景观植物相互配合,呈现出幽静闲趣的夜景效果。2021年以前,这里曾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混乱无序的“脏乱差”区域。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指引下,如今,这里已经高标准改造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眼下,九年一贯制的甘棠学校和甘棠幼儿园等教育项目,也在经开区加速推进,在不远的将来,新增的近3000个中小学学位和500余个幼儿园学位,将为经开区和周边地区的少年儿童提供更加坚实的优质教育保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目前,经开区服务群众‘零距离’,社会治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的创新工作模式已经成功建立。我们将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动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社会共享水平进一步提升,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三门峡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童掷地有声地说。

      早年,经开区即实行了“小机构、大服务”“一个公章办事”等服务模式,从服务人民、到服务企业,“贴心”和“高效”是一直不变的主旋律。2004年,三门峡龙来兴业有限公司落户经开区时,从洽谈到开工建设仅用时1个月;时年5月,缘份果业公司开始洽谈落户事宜,当年10月便建成投产。

      2020年以来,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的改革创新在民生等各个领域不断呈现出“向深里走、朝实里做,到基层去、往心里干”的蓬勃态势。通过政务服务的“快车道”,2021年,河南布科思机器人有限公司落地该区仅用22天时间,造就了当时项目落地的速度之最。

      如今,在经开区,“云端经开”政务服务中心和相关智慧服务平台实现了群众“最多跑一次”的愿景;向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24小时“码上办”“马上见”服务模式和线上平台,不断完善着基层服务生态;以常年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经开区分局警长慕守文为依托,成立的“老慕服务站”,吸引了一大批“老党员”“老职工”加入其中,组成了下沉在群众身边的“老慕”工作队。在今年三门峡主城区实施静态管理期间,“老慕”工作队的队员们组成的应急物资保障组,为群众累计处理特殊需求达百余件。

      “经开区30年的探索实践深刻启示我们,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时代、新征程,经开区将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为人民利益、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奋斗。”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瑞霞坚定表示。


    百姓彩票大厅